撷英丨徐怡涛 苏林: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

发布日期:2024-09-02 07:09    点击次数:190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馆员贺大龙老师在“唐代之风”线上系列讲座第四讲《山西唐五代建筑》中谈及若干处具有五代风格的早期建筑,关于这几处木构学界也多有研究,代表性论著有:贺大龙《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年代新考》(文物,2011);徐怡涛、苏林《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文物,2009);徐扬、刘畅《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大木尺度设计初探》(中国建筑史论汇刊,2013);姜铮《山西省长子县崇庆寺千佛殿实测尺度与设计技术分析》(建筑史,2018)等。经征得作者同意,《建筑史学刊》公众号将于本周陆续推送相关文章供各位读者学习、参考,欢迎阅读!

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

徐怡涛 苏林XU Yitao;SU Lin

一、总体布局

二、中殿现存形制

三、形制、年代研究

四、小结

2006年10~11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师生,在长治、晋城地区进行早期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的田野教学,在相关文物部门的协助下,调查并草测了长子县慈林镇布村玉皇庙,根据院落格局和建筑形制判断,玉皇庙仍可见宋金时期的寺庙布局特点,其中殿建于北宋晚期,后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各建筑不早于明代。基于这一重要发现,2007年5月,北京大学师生详细测绘了布村玉皇庙,测绘图已于2007年底完成并提交地方文物部门。

一  总体布局

布村玉皇庙位于村内十字街北端,坐北朝南依台地而建,南北长约62米,东西最宽处38米,沿中轴线方向依次排列门楼(前出抱厦)、前殿遗址、献殿、中殿、后殿,形成前、后两进院落,院落东西两侧建厢房,门楼左右为两层倒座楼(西侧已坍塌)。后殿东侧为朵殿,西侧为跨院,跨院南端开侧门(图1、2)。

图片

图1 布村玉皇庙总平面图

图片

图2 布村玉皇庙总剖面图

慈林镇布村玉皇庙曾被用作粮库,目前处于荒置状态,大部分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门楼抱厦、门楼、献殿、中殿、后殿及后殿东朵殿可见传统梁架形制。前殿现仅存柱网遗迹。献殿紧邻中殿,屋檐相临,部分梁架和屋面坍塌,从其木构、柱础等形制分析,献殿不早于明代。晋东南地区的寺庙,凡明清所建献殿均贴近主殿,而元以前所建献殿则远离主殿,由此分析,则现存前殿遗址可能是宋金时期中殿前的献殿,被毁后,明清时未于原址重建,而是按当时的惯例,紧邻中殿重建献殿,形成现有格局。

西跨院正房为近代单层硬山砖房,与后殿西山墙相连,现仅存四壁,门额题为“跃进库”。

从现状分析,“跃进库”可能是布村玉皇庙改为粮库后,为扩大仓库面积,合并西跨院正房和后殿西侧朵殿后重建而成。“跃进库”南为玉皇庙侧门,外有斜坡与村内道路相通,可行车。而玉皇庙正门外有台阶,不方便大宗物品搬运,所以侧门应是玉皇庙用作粮库时的主要出入口。

玉皇庙现存建筑,除中殿为单檐歇山顶外,其余均为硬山屋顶,但后殿的硬山山墙与木构件交接生硬,推测原为悬山建筑,后改作硬山,从垂脊、山墙墀头和砖搏风作法看,后殿改作硬山的年代不晚于清代。中殿和后殿均建于须弥座台基之上,其中中殿台基无雕饰,前出月台。后殿台基上雕饰花卉、动物等造型,与晋东南地区常见金代台基相似。

基于以上分析,在排除一些明显的后代添建后,可初步复原出元以前玉皇庙的格局。但寺庙的准确格局,如厢房间有无连廊、西跨院是否旧有、殿内祭坛布局等,尚待进一步考古工作验证。

布村玉皇庙中现存两通碑刻,一块卧于中殿西侧,记载了民国时期地方合资修建煤窑之事,另一块侧卧于前殿遗址,碑文已漫灭。相关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均未见布村玉皇庙的记载,庙内的建筑构件或墙壁上也未发现题铭,各殿均已无祭拜陈设。庙名得于村民口述。

二  中殿现存形制

在没有文献、题记佐证的情况下,我们依据木构形制,对布村玉皇庙各主要建筑分别进行了年代鉴定,但因篇幅有限,本文仅论述最具历史价值的中殿的建筑形制和年代问题。

中殿概况

布村玉皇庙中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架,单檐歇山顶。殿内柱与前檐檐柱同高,五铺作身内单槽。以前檐柱头铺作计,单材高20.5、宽13厘米,足材高29厘米,份值0.43,接近五等材,符合北宋1103年刊行的《营造法式》对五等材“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的规定。中殿明间面阔3.1米(227份),次间面阔2.5米(183份),通面阔8.1米(593份),通进深6.7米(490份),前檐柱与殿内柱轴线间距5.11米(374份)(图3)。以室内陆坪为准,前檐平柱高2.91米(213份),后檐平柱高2.82米(206份)。前檐柱头铺作通高1.09米(80份)。檐椽宽14厘米(10份),前檐出1.58米(116份),后檐出1.54米(113份)。前檐撩风槫底皮高4米,后檐撩风槫底皮高3.81米,平槫底皮高5.07米,脊槫底皮高6.41米,前后撩风槫中心距离8.2米(600份),屋架举高比0.29(图4~图6)。

图片

图3 中殿、献殿平面图

图片

图4 中殿横剖面图

图片

图5 中殿纵剖面图

图片

图6 中殿前檐外观

斗栱形制

柱头铺作:五铺作双杪,第一跳足材偷心;前檐三椽栿、后檐剳牵和山面北侧的两根丁栿,于柱头铺作第二跳栱位上出跳作华栱,其中三椽栿在前檐柱头铺作形成的第二跳华栱,栱身明显宽于第一跳华栱(图7、图8)。山面南侧柱头铺作上承斜置丁栿,丁栿出檐作批竹昂状耍头(图9)。柱头铺作里转均出一跳华栱承梁。泥道栱与令栱基本等长。除明显不同于《营造法式》的形制外,前檐柱头铺作上亦有一些与宋《营造法式》基本相符的作法,如:单材高宽比3:2、足材高近似21份、第一跳跳长近似30份等。

图片

图7 中殿前檐柱头铺作

图片

图8 中殿前檐柱头铺作

图片

图9 山面南侧柱头铺作

转角铺作:前檐转角铺作斜出的第一跳华栱,为斜长两跳的实拍栱,后檐转角铺作斜出正常华栱。转角铺作里转三跳,第一跳偷心,第二、第三跳跳头上出翼形栱。

补间铺作:无出跳的补间铺作,补间位置做一斗三升。

玉皇庙中殿斗栱形制复杂,前、后檐柱头铺作、山面南、北柱头铺作和前、后檐转角铺作的细部形制均有所不同,主要差异如下:

1.耍头、衬方头作法不同。前檐柱头铺作耍头和衬方头后尾上挑承平梁头。后檐柱头铺作耍头后尾平置,无衬方头。前、后檐柱头铺作的耍头出头部分在粮库粉刷时被截断,无法确认形制,但从耍头后尾的形制差异分析,其出头形制应有所不同,另,前檐柱头铺作的衬方头出头被截断,形制无法确定。

2.令栱作法不同。前檐柱头铺作不用令栱,第二跳跳头上出通檐素枋,枋上置齐心斗承替木,替木上托撩风槫。后檐及两山柱头铺作在撩风槫下用令栱,令栱栱身抹斜。

3.山面柱头铺作,位于南侧者,出批竹昂状耍头,令栱形制与前檐柱头铺作相同,但无衬方头(图9);位于北侧者,令栱、耍头、斗口跳等作法与后檐柱头铺作相同(耍头出头被截断)。转角铺作类此,位于前檐者,令栱作法同前檐柱头铺作(彩图1),位于后檐者,令栱作法同后檐柱头铺作(图10)。

图片

图10 中殿后檐柱头铺作

图片

图11 中殿后檐梁架

图片

图12 中殿叉手、驼峰作法

图片

彩图1 中殿前檐转角铺作

梁架形制

布村玉皇庙中殿阑额上(前檐阑额已缺失)不用普拍枋,阑额至角不出头。三椽栿对剳牵底皮相平。梁栿加工略显粗糙,但三椽栿、剳牵和丁栿在檐部仍刻出月梁斜项。三椽栿上立搯瓣驼峰,驼峰高大,由上、下两块木料拼合而成,其上置栌斗承平梁。平梁在前檐一侧前伸,承于前檐柱头铺作耍头和衬方头后尾之上。后檐一侧平梁头下开榫口撑托脚,现仅存明间东侧屋架上一根棍状托脚(图11)。平梁中央置垫块,上立蜀柱,蜀柱两侧撑大叉手,叉手入蜀柱上栌斗斗口,与襻间枋相交。脊槫下用单材襻间,隔间不闪。蜀柱和驼峰上皆有顺脊(槫)串,但串在榫口处被截断(图12)。中殿两山之丁栿,偏后檐一侧者平置,与三椽栿、剳牵相交,偏前檐一侧者斜置,与三椽栿上的大驼峰相交。斜置丁栿之上立梯形驼峰,置斗承关头栿;平置丁栿上承山面柱头铺作耍头后尾,耍头后尾上立蜀柱承关头栿。老角梁后尾平置,续角梁与平槫、关头栿相交(图13)。

图片

图13 中殿山面平置丁栿、角梁后尾作法石作、瓦作、彩画

玉皇庙中殿的台明和月台均为无雕饰的素面须弥座(图14),高0.7米,台明总宽11.89米,月台宽14.46米。前檐平柱为八边形石柱,柱身分瓣内凹。柱下用覆盆柱础,但大小和装饰不一,前檐平柱柱础仍可见莲瓣纹。柱础上开地栿榫口,地栿已不存(图15)。

图片

图14 中殿须弥座台明

图片

图15 中殿前檐覆莲柱础玉皇庙中殿屋顶为筒瓦屋面,檐口用盆唇板瓦和勾头,歇山各脊用琉璃脊筒子,但因年久失修,正吻、垂兽、戗兽和筒、板瓦等瓦件大量缺失、损毁严重(彩图2)。

图片

彩图2 中殿后檐外观玉皇庙中殿上并存不同时期的彩画,部分斗栱构件和梁架上仍保存着卷草纹彩画,与当地宋金时期仿木构砖石墓中的彩画相似。前檐斗栱在栱头、素枋和撩风槫等构件上,已改绘清式彩画,且有贴金作法。

三  形制、年代研究

布村玉皇庙中殿整体呈现比较明显的宋代建筑风貌。以本地区主要北宋木构建筑时代分期标尺考量,中殿上多见长治、晋城地区北宋中后期的“共存形制”,如:斗欹曲线下撇出锋、令栱抹斜、批竹昂状耍头、无补间铺作(补间影栱)、扶壁栱泥道单栱叠素枋,长短梁栿底皮相平对接、托脚与梁头下部相交、老角梁后尾平置、叉手与襻间枋相交等。其中,斗欹曲线底部下撇出锋、批竹昂状耍头、长短梁栿对接底皮相平等形制,为晋东南地区金代建筑上所未见。

玉皇庙中殿上一些建筑形制的存世跨度贯穿北宋,如梁栿作斗口跳,在本地区见于晚唐五代至北宋末期,实例如晚唐的平顺天台庵大殿、五代的平顺大云院大殿和龙门寺西配殿、北宋中后期的潞城原起寺大殿、北宋末期的平顺回龙寺大殿等。搯瓣驼峰见于平顺大云院大殿。柱头不用普拍枋的作法,北宋前期实例可见于高平崇明寺中殿(991年),北宋晚期实例可见于平顺回龙寺大殿。

玉皇庙中殿斗栱第一跳偷心。本地区五代、北宋前期斗栱偷心造的实例有平顺大云院大殿、高平崇明寺中殿,北宋晚期实例为建于徽宗朝前期的晋城小南村二仙庙大殿(1107年)。小南村二仙庙大殿前檐柱头铺作计心造,山面柱头铺作偷心造,这种共存现象证明,北宋后期偷心造作法在晋东南虽已处弱势,但仍未绝迹,由于本地区金代建筑斗栱上均未见偷心造,所以处于北宋晚期的小南村二仙庙大殿基本确定了偷心造在这一地区存在的年代下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陵川小会岭二仙庙大殿(北宋中后期)、小南村二仙庙大殿均存在前、后檐及两山铺作形制不等的现象。由此可知,此类作法在本地区出现的年代应不晚于北宋后期。

除具本地区北宋中后期建筑形制的共性外,布村玉皇庙中殿的建筑形制还多具特色:

1.前檐转角铺作第一跳斜出长两跳的足材实拍栱;

2. 前檐柱头铺作耍头和衬方头后尾上挑承平梁;

3. 前檐以通檐素枋代替令栱;

4. 部分形制与《营造法式》规定的殿阁结构近似,如:本地同期常见殿内柱高于檐柱一足材,而玉皇庙中殿的殿内柱与前檐柱同高、屋架举高接近1/3、檐椽径10份等。

布村玉皇庙中殿斗栱形制多变,前后作法不一,加之其建筑形制和小南村二仙庙一样都出现了初步向《营造法式》靠拢的迹象。综合考虑以上形制因素,我们认为,布村玉皇庙中殿的年代晚于高平开化寺大殿和陵川小会岭二仙庙大殿,与平顺龙门寺大殿和晋城小南村二仙庙大殿相近,早于已明显接近《营造法式》的晋城崇寿寺大殿(1119年),其最大可能的建造年代为北宋哲宗朝至徽宗朝前期,即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不晚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

四  结语

布村玉皇庙是规模较大、格局保存较完整的宋代乡村道教庙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中殿为北宋遗构,形制独特,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早期建筑遗存。但布村玉皇庙目前仍无文保员管理,庙宇前院住家,后院东厢房养牛,西厢房造蜂窝煤,环境恶劣,建筑残破,檐折屋陷。布村玉皇庙正面临着不当使用和年久失修的困境,亟待妥善保护和有效管理。在政府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相信,有关职能部门应能尽快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使布村玉皇庙的历史价值得以真实彰显,并永续留传。

附记:本次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年代学教学实习,得到了山西省文物局、长治市博物馆、晋城市文物局及长治县、长子县、陵川县、泽州县文物局、高平市博物馆的帮助,对布村玉皇庙的测绘调研特别得到了任晋云、苏林先生的支持协助,特此鸣谢。领队教师徐怡涛;2006年踏查人员:王书林、徐新云、汪盈、冀洛原、岳青、郑好、张小古、刘未、苏杭;2007年详测人员:蔡宇坤、汪盈、冀洛原、王敏、吕宁、赵元祥、赵献超、王子奇、周仪、廖洁盈、彭明浩、杨成、林尚智、王艳坤。

微信编辑:张维欣审核:杨   澍作者简介

徐怡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苏林,长子县文物局。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文物》2009年第6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徐怡涛,苏林. 山西长子慈林镇布村玉皇庙[J]//文物,2019(6):87-96.

图片

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新浪微博/Bilibili/澎湃新闻:建筑史学刊微信:jzsxkbjb邮发代号:82-35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